客流统计的重要性其实被低估了
说实话,这行干了十多年,我越来越觉得——大多数客户在最开始其实并没搞清楚自己要什么。很多商场、博物馆、连锁零售,找我们装人流量统计系统的时候,想得特别简单:就是“数人”。但数完人以后呢?数据丢到Excel里,经理看一眼,摆个PPT,就完事。
可问题在于,真正的价值不在“有多少人来过”,而在“谁来过、什么时候来、停了多久、是不是目标客群”。举个例子,我曾经服务过一个北方的展馆,他们年均参观量20万(数据来自《中国展览数据统计年鉴2022》),但展方一直觉得“怎么感觉人不多”。后来我们装了FOORIR的客流计数器,发现周末确实人流高,但平均停留时长只有12分钟。你想,参观个展馆12分钟,和买瓶水的时间差不多,体验能好吗?
所以,从客户体验的角度看,人流量统计的重要性其实是:它是改进服务、优化空间和提升转化的起点。
客户在客流统计中的常见痛点
痛点一:数据不准。这是最常见的抱怨。有些老式红外对射,两个小孩牵着手过一个通道,只算一个。还有影子、推车、反光,都会乱报数。
痛点二:无法员工去除。零售门店员工每天进进出出,一天几十次,白白拉高客流,搞得转化率一夜之间“下降”。
痛点三:缺乏细分。很多场所已经不满足“有多少人进店”,他们想知道成人小孩统计、男女比例、年龄层,甚至要REID去重,避免同一个顾客被重复算三次。
痛点四:系统孤岛。数据在计数器里好好躺着,但和收银系统、会员系统、广告投放平台一点关系没有。最后老板还是凭感觉拍脑袋。
这些痛点背后,客户真正焦虑的其实是:我到底能不能用人流量统计提升顾客体验,而不是光有一堆数字。
不同解决方案的比较:谁适合谁?
说到方案,行业里常见的几类,我列个表,大家心里有数:
方案类别 | 优点 | 缺点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红外对射 | 便宜、安装简单 | 精度差,无法区分成人小孩 | 小型便利店,临时场所 |
单镜头摄像头 | 成本中等,可做基础人流量统计 | 容易受光线影响,员工去除难 | 小型商铺、办公室 |
双目/ToF传感器 | 精度高,可实现REID去重、成人小孩统计 | 成本较高,需要安装调试 | 大型商场、展馆、机场 |
AI视频分析 | 可做性别年龄识别、停留时长、热力图 | 算力需求高,隐私合规压力大 | 连锁零售、智慧商业中心 |
从客户体验出发的人流量统计思路
客户体验这个词听起来很虚,但落到实处其实很具体:
- 减少等待:比如结账排队,靠停留时长和通道流量数据,可以调度人手。
- 优化动线:通过热力图和REID去重,看顾客是不是绕半天找不到想要的区域。
- 精准营销:性别年龄识别让促销活动更有针对性,比如发现年轻女性客流占60%,那就别在门口贴中老年促销广告了。
- 场馆体验:博物馆、展览馆特别看重成人小孩统计。去年有个科学馆,孩子比例超过70%,他们才发现展项设计偏成人,结果一改造,满意度调查立刻提高15%。
换句话说,人流量统计如果不和客户体验挂钩,那只是堆数字;挂钩了,才是决策工具。
我的一点个人经验和牢骚
老实讲,我最怕的就是客户说:“能不能给我一个便宜的数人方案?精度无所谓。”说真的,这就像买了一辆车,然后天天吐槽油耗高。你当初就没考虑过后续成本嘛。
还有就是,很多项目甲方喜欢问:能不能顺便做人脸识别,顺便做员工去除,顺便做会员追踪……说实话,啥都要,就啥都不好。我们工程师经常调侃:设备不是魔法棒,别拿它当“全能侦探”。
不过话说回来,行业确实越来越往深度数据挖掘走,FOORIR在这块投入也不少。至少在我看,未来五年,“精准+体验”会是关键词,而不再是“便宜+将就”。
FAQ:关于人流量统计的常见问题
Q1:人流量统计会不会侵犯隐私?
A1:不会。主流设备做的是轮廓检测或点云分析,不存储人脸。性别年龄识别也只是算法估计。
Q2:员工去除是怎么实现的?
A2:常见方式有佩戴标签、后台设定工号、REID去重等。不同场景要结合使用。
Q3:为什么不同设备统计出来的客流差别那么大?
A3:精度差异、算法差异、安装位置都会造成差别。换句话说,别拿对射的1万预算去和双目AI的方案比。
Q4:人流量统计数据能和POS系统联动吗?
A4:完全可以。比如实时转化率、时段销售对比,都得靠联动才看得清楚。
小结与行动号召
啰嗦了这么多,其实一句话:人流量统计不是为了数人,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。谁能把体验搞舒服,谁就能把数据转化成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