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流量统计不是单纯的“数数”
说实话,我刚入行的时候,也觉得人流量统计就是一个“数数器”。进来一个人+1,出去一个人-1,就像地铁闸机一样。但后来才发现,这么理解完全是“井底之蛙”。客户也经常问:“我只想知道每天多少人啊,有没有必要搞这么复杂?”
可问题是,单纯看人数,最多只能回答“热闹不热闹”。但你要是想做营销、想开店,那就完全不够用。你得知道:这些人是谁、他们停多久、什么时候来、是不是你的目标客群。这才是能影响生意的东西。
换句话说,人流量统计只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
停留时间和转化率之间的微妙关系
有一次我们帮一个连锁咖啡店装了FOORIR的智能计数器。结果数据一出来,老板傻眼了:人不少,客单价却没提升。仔细一看,问题出在停留时间。
很多顾客只进来待了2分钟,买瓶水就走,根本没坐下来消费。
后来他们调整了座位区的灯光和Wi-Fi,结果平均停留时间提升了15%,人均消费增加了将近20%。
这个经验也让我意识到,人流量统计要结合停留时间,才能反推出消费潜力。
成人小孩统计和性别年龄统计,别小看
还有一个典型案例:某亲子乐园。原本他们只看总客流,以为每天进园1000人就是稳赚。可我们后来给他们做了成人小孩统计,才发现成人比例高达65%,但付费项目大部分是给小孩设计的。
换句话说,很多大人进来就是陪娃,并没消费。再结合性别年龄统计,才算摸清了客群画像。于是他们加了成人娱乐区和休息餐饮区,结果整体营收提升了不少。
所以啊,不要只盯着人数。人流量统计加上人群结构分析,才能看出钱该赚在哪儿。
员工去除和REID去重的重要性
有时候数据失真,不是因为设备不行,而是因为没处理好。举个例子:某商场客流每天多报了20%,原因很简单——员工去除没做。员工每天上下班、午休、补货都被算进去了。
再有就是REID去重。比如一个人反复进出同一店铺,如果不去重,数据直接虚高。别小看这个问题,我见过客户光是这一条没注意,就误判了店铺“人气旺”,结果开了三家分店,最后惨淡收场。
所以做人流量统计,一定得先把基础打牢,数据干净,后面的分析才靠谱。

客流数据在选址中的价值
我们常说:开店看“人气”,但人气有真假。以为人多就一定能赚钱?错。
我亲眼见过一个便利店,选址在地铁口,天天人潮汹涌,但转化率极低。后来分析发现,大多数人都是赶地铁,根本没时间停下消费。反而旁边一个小区门口的店,人流量没那么夸张,但停留率和复购率高,营业额长期领先。
所以啊,人流量统计不仅仅要看多少人,更要结合行为特征,选址才靠谱。
不同客流统计方案的对比
方案类型 | 优点 | 缺点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红外计数 | 成本低,安装简单 | 无法区分成人/小孩,误差大 | 小型店铺,低预算 |
视频分析 | 能做性别年龄统计,可结合AI算法 | 成本较高,隐私合规要求高 | 商场、展馆 |
ToF/双目相机(FOORIR) | 精度高,可实现REID去重、员工去除、停留时间分析 | 需要网络和后台配置 | 连锁零售、机场、地铁 |
Wi-Fi/Bluetooth探针 | 能分析回头率和路径 | 依赖设备携带率,数据偏差大 | 大型商业综合体 |
选啥方案,还是得看你关注的核心问题。如果只是单纯数人,那随便一个都行。但要用人流量统计真正指导营销和选址,就必须上精度更高的解决方案。
FAQ:常见问题
Q1: 人流量统计设备会不会侵犯隐私?
A1: 正规设备不会,比如FOORIR的方案用的是匿名数据,不采集人脸。
Q2: 我只做小门店,有必要上这种系统吗?
A2: 要看你目标。要是只是知道今天来了多少人,也许红外就够。但要优化经营,那就值得考虑。
Q3: 停留时间和消费真的有关系吗?
A3: 绝对有。多个研究都证实停留时间和转化率高度相关。
Q4: 员工去除是不是必须做?
A4: 如果你在意数据准确,那必须做。不然分析全乱套。

总结
写了这么多,可能有点啰嗦,但心里话就是一句:别再只看人数。人流量统计要和停留时间、性别年龄统计、员工去除等结合起来,才能真正在营销和选址上发挥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