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ID 客流统计:

有时候客户一上来问我:“你们的设备能不能识别人?是不是像人脸识别那样?”我一般都要喝口茶才回答。因为啊,REID 客流统计压根不是人脸识别。它更像是“行人重识别”,主要是给同一个人贴上一个临时的数字标签,保证不被算成两次。
说白了,就是重复计数剔除。举个例子,你去商场上厕所回来再进门,如果没有 REID 去重,那统计系统会以为今天来了两次客人。商户要是真按这种数据来做营销预算,那肯定要亏惨。

FOORIR 在早几年搞这套东西时,其实走了不少弯路。我们当时一度尝试过用简单的 MAC 地址采集(Wi-Fi 探针)来区分人,结果呢?iOS 一更新系统就把地址随机化了,整个方案直接崩盘。那会儿真是气得想把样机砸了。后来才老老实实转向视觉算法,把行人特征提取和轨迹匹配结合起来,这才算是摸到门路。

所以,REID 客流统计的关键点就是:同一个人多次出现,算法要能认出来,不要傻乎乎加两次

行人重识别:

行人重识别这词听着挺唬人,其实干的事儿跟咱们生活里“认人”差不多。比如你远远看见一个人走过来,可能看不到脸,但光看身形、衣服颜色、走路的姿势,大概能猜出是不是你刚刚见过的那个人。
机器干的也是这个逻辑,它会提取很多特征:

  • 身体轮廓比例
  • 衣服纹理和颜色组合
  • 背包、帽子这些附加物
  • 运动轨迹和速度模式

不过,别以为加了这些特征就万无一失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在地铁站测试,结果穿同款黑色羽绒服的学生一大堆,算法差点全算成一个人。最后我们只能叠加轨迹匹配和区域约束,才把误判率拉下来。

说句实在话,行人重识别要做到“完美”,几乎不可能。更多是个“够用”逻辑,别追求玄学精度。

REID去重的真实案例

给大家说个 FOORIR 自己踩过的坑。2019 年我们在一个博物馆部署了 30 台设备,刚开始不做 REID 去重。结果周末一到,系统统计出的客流量比票务系统多出 27%。场馆方直接质问我们是不是算法作假。那一刻我心里直冒汗。
后来我们紧急上线了 REID 去重模块,结果误差值立刻下降到 3%-5%,才勉强过关。这个案例让我真正明白:REID 客流统计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基础功能。没有它,整套数据就是“浮云”。

不同去重方案的优缺点

在这几年里,我们试过不少方案,也看过同行的玩法。简单列个表吧:

方案优点缺点适用场景
轨迹匹配算法轻量,实时性好跨摄像头难度大小型商店
行人重识别(REID)能跨设备识别,精度更高算力消耗大,模型训练复杂商场、机场
Wi-Fi/蓝牙探针部署便宜,硬件简单隐私风险高,系统更新就失效已淘汰
混合方案(轨迹+REID)精度和实时性折中,适用性强成本稍高,调优复杂博物馆、大型商超

你要问我推荐哪种?我一般会说:如果你预算有限,就先轨迹匹配顶着;要是想长久用,就直接上 REID 去重。别心疼那点算力,长远看划算。

REID 客流统计与实际管理

数据不是摆设,它要能落到实际决策上。像 FOORIR 的客户里,有零售商就是靠 REID 客流统计来判断“回头客比例”。有一次一个连锁服装店发现,真正重复来的顾客不到总客流的 12%(来源:客户运营报告,2022 年内部数据),这让他们立刻调整了会员制度,加大了复购激励。
所以说,REID 去重不仅仅是防止重复计数,它还直接影响你对“新客 VS 老客”的理解。要是这块数据偏了,那你所有的营销动作可能全打在空处。

小结:

其实写到这我自己也想笑。很多人第一次听“REID 客流统计”觉得特别高大上,好像什么黑科技。可在我们这些天天泡在机房、盯着摄像头的人眼里,它就是一套识别+去重逻辑,没什么神秘的。
但我要承认,它确实是客流统计里绕不过去的一关。没有 REID 去重,数据可信度就是空谈。

常见问题(FAQ)

1. REID 客流统计和人脸识别有什么区别?
答:REID 更注重衣着、体型、轨迹这些特征,而不是脸部信息,所以隐私风险小。

2. REID 去重的准确率能有多高?
答:在光线好、拥挤度适中的场景下,准确率能到 90% 以上;但在极端情况下会下降。

3. 设备是不是越多,REID 效果越好?
答:不一定。设备多要看部署位置和算法优化,否则可能反而增加误判。

4. 小商铺也需要 REID 吗?
答:小商铺如果只有一个入口,不必上 REID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