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像头视觉算法:老大难问题
说起人流量统计,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“摄像头+算法”。这东西在商场、地铁、展馆里到处都有。理论上,识别个头型、肩宽,再跑个检测框,就能统计出人数。听起来挺稳,但实际呢?——呵呵,不止一次掉坑。光照变化、背光、甚至顾客戴个帽子,都能让算法失灵。我们当年做过一个项目,结果是:白天统计准确率85%,晚上掉到65%。
而且涉及到性别年龄统计,摄像头会更吃力,尤其在亚洲人脸差异相对没那么突出的环境里,误判率比广告行业的KPI还刺眼。加个REID去重模块能缓解,但也增加了成本和计算资源。最后往往是:能用,但别奢望完美。
红外对射:便宜,但太“憨厚”
红外对射算是老派的统计方式。两个探头对射,遮挡一下就计数。优点呢?便宜,布起来简单,维护还少。但问题也明显:没法做成人小孩统计,更别提员工去除了。只要有人挡住红外,就加一。两个人挨得紧?算一个。一个人拿个大箱子?可能被算成两个。
我记得2012年在某超市装了十几对红外,结果收银区人流数据比入口少了一半。客户当时看着报表直挠头:难道顾客进来后都瞬间消失了?所以,这东西只能在很简单的场景用,比如单通道门禁。要是搞停留时间分析,就别想了。
Wi-Fi/蓝牙探针:听起来智能,但有坑
有一段时间大家都追捧Wi-Fi探针,说能采集顾客手机信号,统计人流,还能看“回头客”。听着高大上吧?但问题来了:用户开不开Wi-Fi是个大变数。根据2023年中国信通院的数据,大约只有56%的用户保持Wi-Fi常开。也就是说,统计的覆盖率天生就打了对折。
而且,这玩意儿有时候还涉及隐私争议。我们在一个博物馆试过,效果不错,能看到区域热力图。但当时政府部门来检查,直接一句话:“关掉。”——所以技术靠谱归靠谱,但合规性是大坑。人流量统计要考虑长期稳定,这玩意儿有点悬。
ToF与双目摄像头:最近几年比较靠谱的方向
说实话,这几年我自己更看好ToF(Time of Flight)和双目摄像头。它们用的是深度信息,不光能识别一个人,还能区分大小体型,甚至做成人小孩统计。关键是环境适应性更强,光线、遮挡影响小很多。我们在一个机场项目里试过,白天晚上准确率都能稳定在95%以上。
另外,加上算法,可以实现性别年龄计数、REID去重、员工去除、停留时间分析。比如在商场里,员工反复出入,系统能通过轨迹模式识别并剔除。这个在FOORIR设备上已经算是标配了。
当然,硬件贵是硬伤。大规模部署成本压力不小。但如果你是大型连锁零售、展馆、机场这种对准确度要求高的场景,那钱花得值。
各种技术对比表
技术方案 | 优点 | 缺点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摄像头视觉算法 | 功能多,可扩展性强 | 受光照影响大,算法误判率高 | 商场、地铁入口,数据容错场景 |
红外对射 | 成本低,安装简单 | 无法区分个体,误差大 | 小商铺、门禁 |
Wi-Fi探针 | 可做回头客分析、热力图 | 覆盖率低,隐私合规风险 | 展馆、博物馆(短期活动) |
ToF/双目相机 | 高精度,支持多维度统计 | 成本较高,部署复杂 | 机场、连锁零售、大型展馆 |
从这个表也能看出来,人流量统计的选择不是“最好”,而是“最合适”。
数据准确度:别被营销忽悠
我见过太多厂家宣传“99%准确率”。老实说,别信。任何场景差异都会拉低数据。根据国际客流统计协会的调研,全球多数成熟系统的实际准确率在90%-96%之间浮动。能稳定做到95%,就算优秀了。
所以,买设备的时候别光盯着数据,要多跑几个实地测试。特别是涉及性别年龄统计或停留时间的功能,尽量让厂家拿你真实场景做demo。别被PPT忽悠了。
写在最后:人流量统计别贪全能
总结下来,搞人流量统计的坑就是:想一步到位,结果样样不精。我的经验是——场景优先。要高精度,就选ToF或双目;要低成本,就红外;要数据花哨,就加Wi-Fi。但别贪心。
FOORIR这些年踩过的坑,基本都和“想全能”有关。客户想要一台设备解决所有问题,结果啥都差点意思。还是那句话:最靠谱的技术,不是理论上最强的,而是最适合你场景的。
常见问题(FAQ)
Q1: 人流量统计能精确到个人身份吗?
不能。合规要求禁止采集个人隐私,统计只能做到人数、属性分类。
Q2: 商场是否需要员工去除功能?
需要。否则员工频繁出入会严重干扰客流数据,尤其是高频门店。
Q3: ToF设备能统计停留时间吗?
可以,通过轨迹识别顾客在某区域的移动路径,从而计算停留时长。
Q4: Wi-Fi探针是不是要被淘汰了?
不一定。短期活动或特定展览还会用,但长期大规模应用风险比较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