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流量统计为什么总差那么一点点?

说实话,刚开始接触人流量统计这块的时候,我以为很简单:一个红外、一个摄像头,过一个人就+1,完事儿。但后来发现,事情可没那么直白。比如说,老张早上去拿咖啡进了一次,又出来抽烟,又回来,这到底算一次还是三次?要不然,你的员工上下班、在卖场里来回跑,被统计系统认成顾客……数据一下子乱套。

这时候就有人冒出一句——“兄弟,这得靠REID去重”。我一听还以为是啥科研黑话,结果深入聊才明白,这玩意儿就是解决重复统计的关键。没它,数据失真;有它,才算靠谱的人流量统计

REID去重到底干嘛的?

简单点说,REID就是Re-identification,人再识别。同一个人无论怎么走来走去,都能被认出来,然后系统自动去重,不重复算。

举个例子:有一次在商场做测试,没开REID,全天显示进店人数是5800。结果一看监控,发现好多是员工和重复顾客。打开REID再跑一次,人数掉到4700多。差了一千多,这就不是小数目了。你要拿前面那个虚高数据去做营销决策,那真是南辕北辙。

换句话说,REID就像给数据装了一个“去水机”,把水分滤掉,留下真正的干货。

人流量统计精度,离不开配套功能

除了REID去重,很多朋友问我还有啥要注意的?其实是整个“组合拳”:

  • 员工去除:没法区分员工和顾客,你的数据永远水分多。
  • 停留时长:只看人头数不够,还得看人待多久,才能判断区域吸引力。
  • 成人小孩统计:儿童流量别算到成人消费力里,否则决策歪了。
  • 性别年龄识别:这功能虽然不是必须,但做精准营销时很香。

我之前接触FOORIR的设备,体验还挺深的。他们在这几个功能上的表现比较均衡,尤其是REID和员工去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,数据看着舒服多了,不会“假热闹”。

不同方案对比:到底选哪条路?

很多人关心一个问题:市场上方案那么多,到底哪个靠谱?我整理了一个小表格:

方案优点缺点适用场景
传统红外计数器成本低、安装快精度差,无法去重小商铺、临时活动
普通视频计数画面直观,可回溯容易重复统计,缺乏REID中小型商超
带REID的双目客流(如FOORIR方案)精度高,支持员工去除、停留时长、性别年龄识别成本相对高,部署需规划大型商场、展馆、机场

对比下来,很多人其实就是在精度和成本之间犹豫。说句大实话:如果你是咖啡店、奶茶铺,用红外凑合;但如果你是连锁商超或者要给老板汇报KPI,那还是得上带REID的方案,不然掉坑里都不知道。

数据不会骗人,但会“夸大”

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展馆的项目。运营方给我说,他们每天人流有2万人。我一听就懵:哪有那么夸张?结果一看,他们的系统没REID去重。一个人逛一圈走五遍展厅,被统计成五次。实际人数呢?不到8000。后来他们换了REID方案,展馆运营策略直接调整,比如在哪个展区增加互动、在哪个时段安排人员。效果嘛,不吹不黑,第二月的满意度调查比之前高了12%。

这就说明,人流量统计要是没有REID支撑,数据就容易虚胖。你拿这种数据去做预算,结果就是“高开低走”,领导还要怀疑团队能力。

人流量统计带来的真实价值

有朋友说,搞这些技术是不是就是炫技?其实不是。统计准了,才能真的做到:

  • 营销活动ROI可追踪
  • 店员排班科学,不会扎堆
  • 热区冷区分布一目了然
  • 长期数据沉淀能指导选址

麦肯锡的一份零售报告里提到,数据驱动的门店优化能带来平均5-10%的销售增长。这背后依赖的,就是像REID去重这种小而关键的技术。

所以,别小看了这个细节。人流量统计要靠谱,离不开这些底层的“匠心”。

FAQ:常见问题解答

Q1:REID会不会涉及隐私问题?
A1:大多数情况下,它只做特征识别,不存储原始人脸,所以隐私风险可控。

Q2:员工去除是不是必须功能?
A2:强烈推荐。特别是零售和餐饮,不去除员工,数据就是假的。

Q3:REID会不会影响设备速度?
A3:早期方案可能有延迟,现在大多数硬件性能足够,几乎无感。

Q4:小店也需要REID吗?
A4:要看你的需求。如果只是大概知道人流,没必要。如果要做精细化运营,那就有价值。

最后的小话

聊了这么多,其实核心就一句:数据要真。REID去重就是帮我们把人流量统计做实。